这个时期还需不需要读书人?屋顶秧田工装

  • 文章来源:     发表时间: 2018-05-17 09:15:22     浏览次数:
  • 这个时期还需不需要读书人? 关于浏览,很难用几句话来描写这类行动,太深。而触及到情感层面,更是见仁见智。对多数人来讲,更充实的人生来自于浏览,更体面的行动也来自于浏览。虽然如今信息渠道史无前例的丰富,但人终归不能不读书。但浏览是不是能提升修养和素质?本着对浏览的感激,我们约请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10位读书人分享浏览经验,并窥测了他们的书房或书架,再扯扯读书做人的道理。要明白,我们已不再纠结于纸质浏览或是电子浏览,而是希望现代化社会的知识汲取能提升人们的基本素质和文明。满满1屋子书香,大雨磅礴中读到声泪俱下,拥堵的公车上读到开怀大笑,这类畅快的感觉,已经是难得。Inspiration from Reading浏览人生:10位




    关于浏览,很难用几句话来描写这类行动,太深。而触及到情感层面,更是见仁见智。对多数人来讲,更充实的人生来自于浏览,更体面的行动也来自于浏览。虽然如今信息渠道史无前例的丰富,但人终归不能不读书。但浏览是不是能提升修养和素质?本着对浏览的感激,我们约请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10位读书人分享浏览经验,并窥测了他们的书房或书架,再扯扯读书做人的道理。要明白,我们已不再纠结于纸质浏览或是电子浏览,而是希望现代化社会的知识汲取能提升人们的基本素质和文明。满满1屋子书香,大雨磅礴中读到声泪俱下,拥堵的公车上读到开怀大笑,这类畅快的感觉,已经是难得。



    Inspiration from Reading

    浏览人生:10位读书人的书房和世态



    摄影:庄严兼顾:何叶

    采访、撰文:钟天阳(沈仲€€、徐沪生、Leal Garrison)、

    钱梦妮(陈侗、颜桥、肖海生、赵松)、

    孙行之(陶立夏、尔冬强、孙文倩)


    _______




    赵松 43岁

    作家、艺术机构管理者



    最怀念在东北抚顺小屋里读《狂风雨》


    每次见到赵松,他手里都会捏着1本书,不管什么时候何地何种情况。他说看书的时间得靠这类点点滴滴挤出来,开会的空隙、等人的空隙,现代人大概具有手机就可以填满所有的空白。与其说这成了他的习惯,倒不如说手里的那本书已成为必须品,让4处游散的精神可以随处歇歇脚。



    Q:浏览对你来讲意味着甚么?

    A:浏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自己的人生走向。它让我1步步地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,我没法想象如果当初没有开始那种傻傻的漫无目的的浏览,自己现在会是甚么样。如果1定要说读书有甚么目的的话,那末我想说的是,就是为了更丰富地体验这个世界,也为了仅此1次不会重来的人生。



    Q:你曾想过开书店吗?

    A:这个最少在我是有过的,而且挺早的,大约在1995年吧,在抚顺开过1家只有几平米的小书店,我给它取的名字叫“巴赫”。它只存在了几个月,就没法继续了。



    Q:那你现在还会去逛书店么,现在对书店抱有怎样的看法?

    A:由于平时比较忙,但还是会偶尔抽时间去走走书店。我觉得书店里人很多是件比较可怕的事,像上海书城那样,人隐士海的,简直是灾害式的现象。我希望书店里人少1些。会去逛书店的人,始终都会有的。虽然网络购书已差不多是主导性的了,但我觉得这会催生更特别的书店,那种会给人独特环境和体验的。



    Q:爱读书的人仿佛都有占有欲,你怎样看?

    A:喜欢读书的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而不想买书,在我是没法想象的。另外我觉得占有欲、收藏癖之类的说法,实际上是1种比较表面的概括,而且有点扭曲了爱书人的感情与感觉。具有很多很多的喜欢的书,其实不过是为了给自己1个可以沉醉其中的环境,仅此而已。这个状态完全不需要观众和他人的参与,也不需要展现给他人。我的书在老家有1部份,大约有两3千本,主要的都在上海的工作室里,大约有89千册。



    ▲书对空间不断占据的结果,其实只不过是对个人时间的恍如可以无穷蔓延的空想。


    ▲赵松说:“装满书的卧室与满是陪葬品的墓室的区分,是你在卧室里会梦见过去和明天,和你有过或没有的书,而明天真的就来了。”



    Q:最好的读书场景应当是怎样的?

    A:我觉得对我来讲最好的1个读书环境,就是旅行中。而最值得怀念的1个读书场景,就是210年前,在东北抚顺自己的小房间里,冬季深夜到清晨,读莎士比亚的《狂风雨》。



    Q:万卷书、万里路,你怎样看这二者的关系?

    A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是古人对读书人的要求,由于那时读书人还要有治国平天下的经世理想嘛,读完书不算,还得见多识广。在今天来讲,我倒是觉得,这2者未必就要建立起逻辑关系,爱读书,自但是然去读就是了,没必要万卷,不时出门走走,不用刻意,更没必要万里路。所以最关键的就是不要刻意,像在完成甚么任务似的。如果1定要比较的话,那我觉得读万卷书是基本条件,而行万里路则可以随缘。



    Q:请你谈谈几本对你影响最大的书吧。

    A:我最喜欢的书有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水经注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、还有《索福克勒斯悲剧》,也就是说,它们是我重读的最多的,过1段时间就会想起来看看。我也喜欢很多国外的古典、近现代经典作品,让我构成了最初的文学观和写作方式,但我现在觉得中国古典的作品对我的影响更多更深,启发更大。固然我肯定不是个复古主义者,也不是个古董爱好者,我喜欢它们是由于我认为它们的血脉里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基因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尔冬强

    著名摄影家、汉源书店老板



    我们多是最后1代那末喜欢书的人了


    曾的上海“法租界”是某种优雅格调的代名词,哪怕时光冲洗了许多优雅,那片区域的某些角落,隔世的优美仍会冷不丁冒出来,将人笼罩。汉源书店和汉源汇就是如此,处闹市中而得宁静,1种古旧的异国风情蔓延在每个细节。在这家书店见到尔冬强时,他刚从印度孟买回到上海,去那里是为他接下来的1个旅程踩点。不久后,他将自驾1艘帆船从上海动身行至伦敦,孟买正是船将靠岸的地方之1。帆船之旅是他海上丝绸之路的1部份行程。此前的105年里,这条丝绸之路,他走了1遍又1遍,构成了许多文字与影象资料。当初发愿行走丝绸之路其实与1部小说有关。那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《西域小说选》,描绘了西域曼妙的风景和离奇故事。20世纪80年代末,尔冬强读到了这本书,被深深吸引。以后,他每一年都花1些时间去西域旅行,直到2000年,他决定“要认真地做1下丝绸之路的视觉文献”。他知道小说家井上靖并没有亲身去过西域,而这个曾的记者却萌发了进入小说所描绘的世界的想法。“对我来讲,到现场永久是第1位的。”尔冬强说。


   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1名摄影记者开始,尔冬强就1直在行走。现在,56岁的他每一年在世界各地的时间照旧超过8个月。书籍也历来都是行走途中的伴侣。这次去印度时,他带了5本书。虽然终究读完的只有1本《印度史》,但他总喜欢尽可能多带,可以有选择地看。


    “我的工作就是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首先是行万里路,浏览根据工作而定。”尔冬强的浏览轨迹总是随着他的足迹漂移。他读书,是为了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、或是扫清1个新领域中的谜团。



    ▲汉源书屋处于闹市,却有难得的安静。偶尔这里会举行1些朗读会或与书有关的活动。


    ▲多年来,尔冬强的足迹自上海动身走向各地,留下了大批照片,为人们对历史的回眸留下线索。



    Q:现在每天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大概是多少?1般在哪儿看书?

    A:不1定。尽可能有空就看,现在每天的行程安排很紧。我车里有书,包里也有书,看书随时都可以,不像很多人那样要点1炷香,泡1壶茶才开始看书。而且,我每天都在赶路途中或是在不同的酒店,看书的地点总是在变。



    Q:每天买书?你是1个对书有占有欲、有藏书癖的人吗?

    A:算是吧。我现在书架上很多书都是去图书馆才会买的,我眼下用得着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几页文献,但我1买就是1整套,有点疯狂。我的工作室、家里还有郊区510间屋子的视觉文献馆遮天蔽日都是书。关于丝绸之路这个主题,我还有1个自己的专业图书馆。我想的是,以后这些书愈来愈少了,网上都能免费下载电子书,我们多是最后1代那末喜欢书的人了。



    Q:你常常在网上买书,那还逛书店吗?

    A:基本上每经过1家书店我都会进去转1圈,是1种习惯了。不论书店是大的、小的还是破破烂烂的,我都喜欢。比如在日本,有非常好的书店,很小很乱,书塞得满坑满谷,但我很喜欢那种感觉。那里的书店经营者文化程度很高,可以帮你找到你想要的书。另外1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在德黑兰大学门口,有1条几千米长的街道,两边全是书店工作服适合哪种折旧方法
    ,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世界的人去买书,每家书店都有很多人。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各国都很难看到。这些书店明显不是专门为了德黑兰大学或是伊朗人开的,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文化眼光很远大,知识梳理传承地比较细,比较深入。



    Q:你自己开办汉源书屋也有109年的时间了。现在你的书店到达你理想的状态了吗?你理想的书店是怎样的?

    A:不是,我不是1个很好的经营者,1直在旅行,不可能坐在书店里,更多的时候是我太太在打理。我见过这样的书店和咖啡馆,是深入地融入到社区里的。1位服务员老太太已810多岁,突然在店里被顾客(1个老头)在屁股后捏了1把。我很惊讶这类“吃豆腐”的行动,但是他们年轻时就是朋友。那样的书店已1百年了,老头们可能每天在那里看书聊天,偶然遇到1个新来的客人就会和他说之前的事情,如果新的客人有兴趣听,老头就会去拿他的相册。或你表现得更有兴趣些,老头就会将自己在2战当中的勋章全部拿来给你看。就是1种温馨而和谐的氛围,只能在安稳的社会环境下产生。在中国,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产生,由于这里变化实在太快了。


    _______



    ▲猫咪很害臊,不久前Anita Ekberg在83岁时过世了,沈仲€€把她主演的电影《La Dolce Vita》的经典剧照给装了框放在书架前的地板上。



    沈仲€€ 30岁

    报社写作者



    浏览就像睡眠,

    可让你钻到水底,沉得很深


    淮海路是上海人眼里最繁华的地方,沈仲€€所住的老洋房就在淮海路边上的旧式小区里,闹中取静,是很多文艺青年向往的住所。或许是顶楼的关系,老洋房的自然采光非常好,把全部起居室照得很亮堂,这里有她的书桌、3个书架,还有老沙发、老茶几和摆满全部壁炉架的、从各国淘回来的旧玩艺儿。沈仲€€说,在她的生活里,书本享有第1位的空间占有权。她只容许自己有1柜子的衣服,多出来的1到过季就清算扔掉,不论贵贱;但是书本她是扔不得的,暂时不读的书她会整理出来,拿到父母家里去,时时更替。她习惯在白天浏览,用大片大片的时间沉醉其中,在她看来,零碎浏览指的是1两个小时的地铁和咖啡馆时间。到了午夜她1定会准时睡觉,由于“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做梦”。



    ▲住在老上海气味浓厚的老房子里,沈仲€€4处拾掇来的物件仿佛每样都有奇妙的趣味。



    Q:你通常在哪里买书?

    A:我买书通过任何途径,书店或网上皆可。有的书在亚马逊上加入购物车的时候很兴奋,但是放1年以后又觉得没甚么缘分,以后又有新的想法,增增减减不断变化。在书店的时候就会有1种很肯定的愿望,就会马上想买下来,马上想1两天就看完。



    Q:如何形容这类在书店购书的体验?

    A:我觉得这和依照书单购书的体验是相反的,书单的概念是很虚拟的。好比你对自己的浏览有长卓电子后焊工作服
    1个愿景,但是你在书店偶遇的时候不1定非得要符合这类愿景的书才会买€€€€就好像1个男的在路上遇见1个女的,不1定很符合他的理想型,但仍工地工作服的规格
    然可让他很想上。可是在书店买书,就像买衣服,你刻意去找,不1定能买到。



    Q:你喜欢浏览怎样的书?久长的浏览经历中喜好产生过变化吗?

    A:变化不大,整体而言虚构类小说最多。我觉得小说还是非常高级的情势。历史和哲学类的书也会看。哲学类的书我就看自己兴趣了,常常是在某个小说家的著作里提到某1本哲学类的书让我产生兴趣了,我才会去找来读1读,并没有非常系统。



    Q:你喜欢甚么样的小说?

    A:小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法国小说和拉美小说。法国小说的特质非常生活流,法国哲学也是如此。我很喜欢莫迪阿诺这位小说家,他得了诺奖以后,很利害的评论家去看他的书,常常会有1些负面的评论:€€嗦寡淡、没有甚么深度、结构不复杂。但我其实不认可这1点,复杂的精致其实不等于智慧的深度。


    我觉得我喜欢的还是情感类的写作,我愈来愈喜欢马尔克斯。我觉得马尔克斯同时具有情感和技能,而且这类技能是来自于情感本身,来自于原始生活本身的。所以《百年孤独》虽然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,但其实就是他的现实主义作品,和魔幻是没有关系的。这类浑然天成的作品是我比较喜欢的。



    ▲说到自己喜欢的书,沈仲€€1下子从书架上抽捡出1摞,大多数是老版本的纸张发脆的旧书,啪地几声落在洒满阳光的地板上,好似嵌进时光里去了。



    Q:对你而言读书为何这么重要?

    A:我觉得,工作和有选择的社交对很多人来讲很重要,对我也1样,但这些都有为了生计满足愿望的成份,为了入世而做的事情。这些东西都是很无聊很虚无的,它给你的快感1下子就过去了。而浏览对我来讲就像是睡眠1样,可让你钻到水底,沉得很深。那种世界的维度是很丰富的。有时我发愣,头脑里的图书馆会推出1些书,我不肯定那是哪1本,但是这些书开始发酵。我今天在外面经历了1些其他事情,回来时忽然想到多年前读到的某1本书。我发现现实生活和这本书有了连接。这就值得我回味1个月。



    Q:有甚么特别的读书习惯?

    A:如果我想要很快很快地看完1本书,我就会狂喝浓缩咖啡。



    Q:能否罗列最近自己比较喜欢的几本书?

    A:《青春咖啡馆》帕特里克€€莫迪亚诺;《动物寓言集》胡里奥€€科塔萨尔;《超出爱情的永久之死》马尔克斯。噢,还有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€€莱姆的《索拉里斯星》!差点忘了它了,它本来应当在书架的核心位置,这几天恰好借给朋友去看了。这是我觉得把文学性、科学空想、哲学糅杂在1起的小说的杰作,是我最多遍反复浏览的小说之1,非常棒,它就是《3体》的反面,文学描写非常强,但同时概念又很利害。我最近新买的1本高更的画册《Noa Noa》也让我爱不释手。在罗马万神殿附近有个小弄堂,我曾去过1次,第2次去罗马的时候我误打误撞又到了这家书店€€€€我怀疑我身上有1种像鸽子1样的电波存在€€€€我逛了1圈,正要走的时候,看到地上有1堆旧画册,1眼就看到这本。我1直很喜欢高更的这本书。这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印刷的,正是数字印刷来临之前印刷技术的高峰。里面的装帧设计都非常特别,文字是手稿的复印本,水彩插图也是非常有水准,充满了动人的细节。



    Q:怎样买到《Noa Noa》?

    A:在罗马万神殿附近有个小弄堂。我曾去过1次,第2次去罗马时又误打误撞到了这家书店。看到地上有1堆旧画册,1眼就看到这本1980年代印刷的版本。我1直很喜欢高更的这本书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徐沪生 45岁

    新媒体项目“1条”开创人、《外滩画报》前主编



    读小说的底线是博尔赫斯


    徐沪生老师说最近为了弄新媒体,读书时间少了。在此之前的10年间,他每天坚持浏览8小时:上班时间挤出两3个小时,晚上从8点读到清晨2点,若是没有读够,便在周6周日补上。也正因如此,家中不但书房4壁都摆满了书,连客厅也做了1整面的书墙€€€€书房是外国书,客厅是中国书,泾渭分明。虽然图书很多,但是徐沪生老师很多年都不逛书店了。他买的书都很固定,中华书局、上海古籍或是商务出版社这3家基本上占掉他所有书的7成,“万把本书都是这些地方出的”。



    ▲“家里的书实在太乱”,但等我们去拍摄的那天,看到的却明明是整齐,听说是母亲刚刚为徐沪生整理过了。



    Q:你喜欢浏览怎样的书?久长的浏览经历中喜好产生过变化吗?

    A:由于我是读哲学的,所以浏览领域基本上也都是文史哲。我是只读经典的,依照1个最经典的哲学史、文学史的脉络去读,肯定是没错的。文学方面像普鲁斯特、托尔斯泰啊,这些都是毫无疑问要读的,哲学方面像黑格尔啊、尼采啊,这些有定评的书,我1定会去读。


    我的想法很固执,每代的大师1定是很利害的。我读小说的底线是博尔赫斯,不能比这个更烂的了。畅销书我根本没兴趣看,除非是写大师的书。而且我是喜欢读全集的,托尔斯泰的全集你去读掉它、黑格尔的书你去读掉它、尼采的书你去读掉它。可能这1个月你就读这1个人的,乃至可能两个月你都读不完1本书。《普鲁斯特全集》我读了3遍,抄了1遍。受过基本的哲学训练以后肯定就是这样读书,不这样读书就是读坏了。(笑)



    Q:读书为何对你这么重要?

    A:读书人总要读书嘛,这个很简单。那些书你没读过,你就不是读书人嘛。书是几千年来最聪明的人写的对世界对人的认识,你不用挤破脑袋去想了。你也能够说是获得智慧,这黑格尔比我们聪明多了;普鲁斯特,神1样的啊。你可以用两3个月的时间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,固然要去做。



    ▲徐沪生看书喜欢把1个作家的书看透,1本接1本地读完全集,哪怕花上数月只看1位作家的作品,喜欢《追思似水年华》,他乃至会把书中的比喻部份摘录下来,摘录出210万字也是寻常。



    Q:看书有甚么怪癖?

    A:我是拿铅笔读的,读书一定是要拿铅笔要画的。特别是你读那些深1点的,哪怕是读小说都要画。有的会画得很利害,哲学书1定会画得1塌胡涂。我1年铅笔消耗量很大,2b铅笔1把1把地买。



    ▲书桌上的笔筒,现在已被女儿的文具给侵占了,女儿爱在这里造作业,读《哈利€€波特》。



    Q:有无开书店的想法?

    A:大概是5年前曾和朋友1起打算开1家书店,当时几个人都没打算赚钱,就想开书店有个可以喝茶的地方。就在淮海路常熟路的路口,有个小院子,租金也不贵大约7千块钱。房租都已付了1个月了,但是最后因房东变卦致使没开成。本来假想在书店里卖1些海外的2手旧书,否则和网上的书店1样也没成心思,出来就是死。



    Q:最近有甚么新的浏览计划?

    A:开始做《1条》了以后,对视觉显现很感兴趣。打算买1些画册、美术类的书籍来看,亚马逊的购物车已放了几万块的书了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陈侗 53岁

    博尔赫斯书店开创人、午夜文丛编辑



    读书越多就越不会闲扯


    陈侗这半辈子做了很多事情,他画画、教书、弄艺术、收藏旧版书、开书店、举行艺术活动、编辑出版哲学书€€€€其中1大半都与书直接相干。但他和其他很多真正从事文艺领域的专业者1样,深知书籍本身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思想。他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现在几近成为广州城的文艺地标,虽然空间都是小小的,但这里却首创性地把文学与当代艺术、摄影直接联系起来。在他的世界里,读书这件事就意味着人生的方向。



    Q:你最近半年读过的书里有哪几本特别喜欢,为何?

    A:这半年我忙于挣钱保持机构运作,没有多少时间读书。而且,我总是反复读1些跟我的工作有关的书,1些小册子,例如艾什诺兹写的《热罗姆€€兰东》,这对我具有励志的作用,像警钟1样。1般来讲,我自己编的书就可以让我耗费1辈子,如果我不真正了解它们,作为编者仿佛是不够格的,所以我还得继续读它们。固然,我也会读其他的书,特别是在我编的书中提到的那些。



    ▲这几本书是陈侗的偏爱。



    Q:博尔赫斯书店从你1994年创办至今已10年有余,“以时间反对时尚”几个字还在墙上么?你当初为何想开书店,现在这个意义变化了没有?

    A:那句话是10周年活动时印在1份海报上的,固然今天对我们来讲还是一样成心义,就是说我们要坚持做好不多的几件事情,不能与时俱进。办书店就是为了有1个传播与分享的窗口,现在依然是这样,也能够说是利用书店做1些事情。



    ▲肖像从书店开业就1直挂着,虽然多次搬家但基本精神不可变。


    ▲博尔赫斯书店的1个角落。



    Q:经营书店是非常物资具体的事情,而读书却是非常精神抽象的事情,你喜欢这类平衡吗,有无过失衡的时候?

    A:最初几年确切有过那种感觉,但是最近的10年我基本上不参与书店具体事务,而是忙书店派生出来的其他事情,例如出版,所以没有感到过失衡。



    Q:请你回想1个小时候读书的场景。

    A:小时候看浩然的《艳阳天》,看到马立本暗恋焦淑红的那1段,就有1股性冲动由然升起。



    Q:你在看书的时候最喜欢的状态是甚么?

    A:上厕所看、在飞机上看和在户外看。



    Q:书店老板如果自己想看书要去哪里买?在甚么情况下,看到很喜欢的新书也不会进货,只自己看就好?

    A:我1般是在别的书店买书,在广州是在学而优书店,要不就是在上海和杭州等地出差的时候。在上海,只要是遇上周日,我都会去文庙淘旧书。我对旧书的兴趣比新书高。见到特别合适我们店的新书,我会及时推荐给同事做进货。



    Q:浏览对你来讲为何这么重要?读书的目的是甚么?

    A:人如果不浏览,也就是说如果不从他人€€€€特别是之前的他人€€€€那里吸收东西,思考就缺少方法也没有方向。读书越多就越不会闲扯。创造性活动很多时候是无目的的,但读书总是有目的的,只是每次的目的都不相同。



    Q:1个在家读万卷书的人,1个不读书却行了万里路的人,你觉得哪种比较好?

    A:我觉得都不好,由于都背背自然规律。1个人既不可能真的读万卷书,也不可能1直在路上走,这是古人为了句子看起来对仗编出来的瞎话,是不可信的,也不能用来作为我们今天的行动指点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陶立夏

    作家



    看书和写作是解码和编码的进程


    刚刚从库克岛旅行归来的陶立夏拿出了她刚出炉的新书《岛屿来信》。这本书记录了她行走途中的所思所想,其实不完全是游记,它更像是散文、随笔与小故事的结合体。旅行与读书都是她的最大爱好。辞去了外企工作的陶立夏在时间安排上非常自由,说走就走。浏览也是这样,没有写稿压力的时候,她会漫无目的地看书,也总能从中收获许多。


    对陶立夏而言,读书是她取得愉悦的方式,也是她写作的能量来源。她至今仍然记得人生每个阶段读过的不同书籍:从幼年时的读物、那本带着插画的《安徒生童话》到上学后读的《借东西的地下小人》再到以后读全套的亦舒小说。再后来,张岱、迈克尔€€翁达杰、史景迁的作品成为令她收益颇丰的读物。如果纯喜好而言,她最爱的还是纯文学。同时,身旁朋友出的书、出版社编辑请她浏览的书也会定时塞满她的浏览清单。“现在基本上,朋友们出甚么书,我就会看甚么,也很杂。”她说。


    她最近在读的1本书又与出版社编辑的邀约有关:王尔德的《本身深处》(英文版)。那是1位编辑请她翻译的书,她正在浏览的进程中斟酌自己能否译好。



    ▲陶立夏最近的两本新作。


    ▲翻译图书也是陶立夏工作的1部份。



    Q:你1天花在看书上的时间是多少?

    A:不1定,有时间就多看,没时间就少看。



    Q: 1般选择什么时候看书?

    A:睡觉前会看,下午也会看。由于1般上午我会处理1些不用费脑筋的事情,比如交水电费、处理邮件。下午的话,我的头脑渐渐壮起来了,这时候候就看看书、写写稿子。晚餐以后我就不写了,由于晚上写东西容易兴奋,致使失眠。除非写书的时候,需要熬夜。1般基本只是看书。



    Q:1般会在哪儿看书?

    A:我历来不在咖啡馆看书、写稿子,由于就像穿新衣服和新鞋子1样,陌生的环境会占据你的感官。咖啡馆会影响你的专注力,家里能够让人集中精力。



    ▲家中的1个角落,搁着1幅好友卤猫的画€€€€立夏。



    Q:浏览的习惯1定是1直保持的吧?

    A:是啊。小时候晚上不肯睡觉在看书,我妈妈觉得我不听话,还扔过我的书,印象还蛮深入的。



    ▲总是习惯于下午写作,也只有在写书时才会熬夜,自己的书稿整齐地整理好。



    Q:哪1类的书是你1直喜欢读的?

    A:我觉得还是小说。有1段时间我乃至只读小说,我看过全套的亦舒。后来就开始喜欢读1些非虚构类的书,比如历史和人物传记。非虚构类的书籍在我的浏览安排中上升了。再后来,由于工作压力大,我又开始读1些小说,主要以纯文学为主。我喜欢麦克尔€€翁达杰,还有毛姆。其他就读的很杂了,编辑出版甚么,我就读甚么。



    Q:有无想过浏览在你生命中意味着甚么?

    A:我觉得它首先是兴趣爱好,能够让我放松。哪怕是漫画,我也很喜欢读。后来我发现,我要写作就必须要读书,看书和写作就是解码和编码的进程。所以,我如果没有写作任务,我就漫无目的地看书,总是能够有收获。看书就是我保持写作能力的方式。除生活经历,看书是最快捷的积累方式。



    Q:你读书有甚么嗜好?

    A:没有。但是我喜欢装帧和纸张很好的书籍。这也就是我认为,电子书和纸质书会有各自的生存空间,他们是没法相互替换的,由于浏览体验不同。我觉得很多人抗拒电子书,实际上是他们在抗拒浏览,给他们纸质书他们也不会看。Kindle里面可以放不计其数本书,让人找不到借口不看。而单本书,你可以说:我仅仅不喜欢看这1本。



    ▲陶立夏很喜欢《英国病人》,因此搜集了各种版本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肖海生 39岁

    资深媒体人、出版人



    现代世界细想1下其实很枯燥无聊


    肖海生曾在时尚杂志社工作,但他身上有着浓重老派文人的痕迹。略微聊1会儿就会发现,古代诗词歌赋和苏俄文学对他而言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。他说看1个人读的书特别能够判断这个人的经历和背景,而同他1样遇上个人青春年岁与全社会上世纪80年代文艺爆发恰好重合的荣幸儿,大家所坚持的价值观又10分相像。



    Q:为何你特别喜欢上世纪80年代的书籍?

    A:上大学时买的书是上世纪8910年代的中国刚掀起读书热,出版业爆发,书中能感遭到草莽1样的生命力,包括开本设计都很大胆。现在的书都很精致,但从某种程度把书籍装帧的可能性都收窄了。



    Q:装帧的特点是不是就是纸质书最迷人的地方?

    A:没错。我过去几年都从事出版工作,很在意书籍装帧。我曾不远万里去威尼斯,花很多钱买了卡尔维诺、佩索瓦的诗集,意大利文我也读不懂,就觉得很漂亮、放在那边是种安慰。不知道这算不算是1种不良嗜好。



    ▲肖海生喜欢1本书的开本设计,拿在手里好像跟人有交换。


    ▲这是1套旧书,肖海生从老家带回北京,里面承载着“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绪”。



    Q:可你家里现在这些书好像不算很多。

    A:现在这些书都是近几年买的,很多都寄回老家了。当时我买这间小房子也是为了放书,不然几10箱书很难搬家。



    ▲这1架子书都只是近两年买的,当初买这套房也是为了不再到处搬书。



    Q:你最近在看甚么书?

    A:最近在看阿赫玛托娃的传记,苏俄文学。上大学看他的书,那时候的想法是再现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,虽然很穷苦但还是要看戏、喝咖啡€€€€我记得里面有1段,虽然圣彼得堡特别冷,但进入剧院之前大家都脱下大衣、露出漂亮的礼服,很有尊严地进去看戏。



    Q:读书对你来讲是否是有抚慰情绪的作用?

    A:我平时平复心情有两个办法,1个是做清洁,1个就是看书。在外面人那末多,很容易浮躁,回来看会儿书就行了。



    Q:你去年在单向街书店工作过1阵子,真正参与到里面以后有甚么感受?

    A:去年单向街书店拿到了1笔投资,去了以后做出版、公众号。去书店工作不是叫你去读书的,觉得太消耗因而就离开了。但工作1年里面每天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人,重要的还是人的相遇,大家都是对书有感情。可能这就是实体书店的魅力所在,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沙龙。



    Q:有甚么浏览场景是你记忆最深的?

    A:印象最深的1次是在大学,很大的两百人阶梯教室,有1个下午里面没有人,窗户都被树荫挡住,我在看福克纳的《喧哗与骚动》。大概看了56个小时,晚上出来以后全部人特别恍忽。大家都去食堂吃饭,我从那个世界里出来,突然到了现实的世界。



    Q:读书为何那末重要?

    A:对很多人来讲浏览只是1种消磨时间的方式,但现代社会有太多别的方式可供选择。但读书能够创造你的内心生活,让你变得更丰富。现代世界细想1下实际上是很枯燥无聊的,或是在加班、跟同事在1起,乃至出门旅行都被模式化,成为被商业洗脑的东西。但读书可让你有自己的选择。



    Q:你最喜欢哪座城市,为何?

    A:最喜欢威尼斯,由于布罗茨基。他晚年每一年都会去,觉得那里的阴冷令他想到俄罗斯。我当时1去就喜欢上了,每天背着包到处走,随时随地有小广场可以坐下来看书€€€€就好像有人已营建出了这类氛围,这也是由几百年的生活习惯致使的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Leal Garrison 33岁

    作家、资产管理



    我不希望他人的小说影响我的写作


    最近让Leal很欣喜的1件事是好朋友给他带来了新书的样本€€€€这本由他撰写的小说《Constellations and Microclimates》讲述了3个在不同时空里产生的故事,“不论你在甚么地方、甚么时期,都会有1些感觉和经历是互通的。”会有这样的理解,或许和Leal的生活经历有关:从小在美国长大,Leal的父亲是美国人,母亲是墨西哥人;2001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上海,1直生活到现在。久长的上海生活影响了他看待生活的方式,在他的摄影网站里,他更喜欢把自己称为“本土化的外国摄影师”。



    ▲Leal Garrison客厅非常爽利,两个沙发,1个大窗台,几本书斜斜摞着。



    Q:每天的浏览时间怎样安排?

    A:最少半个小时,长的会有两个小时,1般都在睡前浏览。我喜欢在旅行的时候买书,也喜欢在Kindle上买电子书。



    Q:现在浏览更多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?

    A:2008年我的朋友推荐我用Kindle,当时我没有接受。由于我觉得书的味道、书的质感也是书的魅力。但是在中国要买到很好的书比较难,特别是买1些外文的书。早年的时候还有1些书店可以买到,现在这类书店愈来愈少,我只能到Kindle上去购买。用习惯了以后,反而觉得电子书买起来方便又快速,携带起来也很方便,就愈来愈喜欢。如果我在飞机上,最多只能带1两本纸质书,电子书就不受这类限制。



    Q:你喜欢浏览甚么样的书?

    A:我接触比较多的南宁定做制服厂家
    是文学类的书籍,但是10年之前我不喜欢看小说。由于当时我想要写小说,我不希望他人的小说影响我的写作方式。那几年我坚持读了很多历史。特别是古代作家对当时生活方式的记载,特别让我觉得有趣。希罗多德这位古希腊作家,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,和第1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,著成《历史》1书,我非常喜欢。


    我最喜欢的书,是那些能启发我思考的书。为何我是这样的人,为何他是这样的人,为何文化会有这样的面貌€€€€不论这本书读了会令我生气还是欣喜,我都感谢这类思考上的碰撞,我会觉得作家同样成功了。



    ▲喜欢中国作家“吕顺?吕孙?”,Leal Garrison解释了半天,1头雾水的我们才知道他说的是鲁迅。



    Q:为何读书对你而言这么重要?

    A: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斟酌自己的问题。你可以和他人沟通,你也要和自己沟通,看书可让你同时做到两件事。



    Q:你觉得理想的书房是怎样的?

    A:在我的美国老家,有67个大箱子里装的都是我的书。虽然爸妈都厌弃觉得麻烦想丢掉,不过还是在我的坚持下保存了下来。在我头脑里,等我回到美国,我要腾出1间房间,4面墙全部要用书架填满。这间房间的中间会摆放1个张椅子,让我很舒服地看书。我喜欢前后左右都是书,被书包围的感觉。



    Q:推荐两本让你很喜欢的书。

    A:罗贝托€€波拉尼奥的《2666》和博尔赫斯的《Labyrinths》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孙文倩“Forever 28岁”

    上海当代艺术馆基金会履行长、当代艺术策展人



    为了工作而看书,我就需要喝水


    浏览对孙文倩而言是1种对好奇心的满足,也是1种纯洁的精神愉悦。孙文倩说不清自己最喜欢的书是哪1本,但唯1不变的喜好是浏览唐诗宋词,特别是懊丧的时候,来1句唐诗,好像就可以让人有了某种超然物外的气力。还有1本名为《1片叶子落下来》的童书对她影响至深。书的扉页上写着:“献给所有曾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,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。”台湾921大地震时,她读到了这本书,以后她曾用这本书来安慰失去亲人的自己,也推荐给身旁那些遭受了生死离别的朋友。


    身为当代艺术策展人,孙文倩的书单中有1大部份是与美学或艺术史有关的,比如她最近在读的《美学漫步》和《图象学》,她会在书上圈划重点,写下1些私人感悟。还有些出人意料的是,这位7岁孩子的母亲也是1位童书爱好者。那些关于小动物的童话故事都是她的最爱。还有,时尚历史、手工艺、演讲录等都是她喜欢的书籍。


    孙文倩读书很驳杂,速度也快,但真到用的时候,1些词句就会灵光1闪出现在脑海中。她曾策划了1个名为“时间的裂缝”确当代艺术展,切入点就来自于她的浏览积淀。泰戈尔那句“生如夏花之灿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”就让她想到要用“诗性”的角度去串连那场会聚了多位知名艺术家的联展。



    ▲孙文倩看书很驳杂,最近她在准备考博士,因而《图象学》进入了她的书单。



    Q:你现在1天会花多长时间来读书?

    A:1般在睡前或是陪小孩子睡觉前看书。在车上也总是要带1本书,1般总有半小时到1小时时间会看书。



    Q:看书有甚么嗜好吗?

    我不喜欢电子书,特别喜欢印刷的书。我可以在书上圈划,也能感遭到纸张的质感和味道。小时候常常将好看的书签和有香水味的书签夹在书中,也许就是这样的记忆让我们这1代人还是离不开纸质书吧。



    Q:你理想的读书环境是怎样的?

    A:1般我都是在床上,或坐在地上靠着看书。我也很喜欢坐在矮桌上,很不拘束地看书,看累了就休息1下。但当我要看工作方面的书籍时,我就会坐在书桌前,而且放1大杯水在手边。不知道为何,工作的时候,我就需要喝水。



    Q:有无特别怀念的浏览场景?

    A:我很怀念读书时和1群好朋友翘课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形。记得那些午后,阳光照进来,和好友们1起浏览,真的很开心,也很怀念。



    Q:你觉得,浏览对你而言,有甚么意义?

    A:没有特别想过。我觉得读书就是满足我的好奇心,也让我很愉悦。读书和行路是缺1不可的,但实在要选择,我还是选择读书。由于相比于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也许是1个取巧的方式。读书会给我带来另外1个世界,会让我领悟另外1种时光。不过,我不太喜欢经济学方面的书籍,也不喜欢为了考试去读书。


    _______




    颜桥 35岁

    作家、创意人



    数据结构化叫信息,

    信息逻辑化以后才是知识


    颜桥对待书的看法像是典型的理科生,不中断地论述自己看书的28法则、对电子浏览的赞美、和对纸质书泛滥情怀的不屑。事实上他的职业令他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吞吐,而传统浏览方式的确会造成获得知识精华的效力低下,并且不计其数本纸质书也的确会给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。颜桥说他之前出门旅行常常需要带1箱的书在路上看,但最后都会不堪重负只好把它们逐一送给当地友人,大部份书有去无回。多亏有了Kindle、手机和各种各样纪录的软件,他可以轻松地把自己从过载信息中摘脱出来,剩下精力与大脑来取得真实的智慧。



    ▲颜桥的新作。为了写女性小说他需要透彻地研究目标读者对浏览的情感需求……



    Q:为何不喜欢纸质书?你平时的电子浏览都是怎样的?

    A:我之前做书的时候也会很执迷于书本身,但后来做网络以后就发现这些都没有必要。以后所有媒介都会被集中在智能网络里,成为你信息的聚合物。


    平时我会把手机看的、平板看的、Kindle看的、电脑看的都记录下来,把大脑解放出来干甚么呢?之前大家看书都要记在头脑里,学富5车才利害;但现在不需要,大脑像是缓存,把3个月内的信息放在里面就能够。另外需要选择信息的算法、看待世界的体系,也就是操作系统€€€€大部份会崇尚信息的容量。


    有人用大树和树叶来比喻互联网时期的信息状态,大部份人都在看树叶,而看不到脉络整体€€€€看书也是具体的哪1页,或微博上的140个字。我们在聊的都是信息碎片。



    ▲颜桥的手机截屏,都是他用于浏览的软件。



    Q:你浏览的具体内容有哪些?

    A:我的浏览有3种,资讯型、观念型、审美型或情绪型浏览。3种状态实际上是相互渗透的,有的人不停地跟你说最近看到的东西,有的人只读情感小说会不停地讨论感受,对我来讲3种都有。之前我会把5本《静静的顿河》看完,但现在可能就不再有那末多时间。信息浅化以后与世界的连接愈来愈多,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,而是学会如何利用世界的网络连接、让现实的广阔为我所用。



    Q:去年你的浏览总数有多少?平时的浏览习惯是甚么?

    A:用手机软件统计,我1年阅读了851本,精读118本,每天210分钟左右。这些不包括我用Kindle看的书,相对手机浏览没那末累,没有那末碎片化,随时带在包里面,如果等人有半小时左右就能够看。这里面有摘录分享微薄的功能,电子书做批注、修改、援用都很方便。纸质书可以用1个app直接扫描辨认成文字,分享出来也能够做成漂亮的图片。我之前写东西的时候在几千本书里面找昆明工服定做厂家
    不到想要的东西,根本没有查询搜索的概念。



    ▲Kindle解决了出行沉重的行李负担问题,手机里面各种记录软件可以把大脑解放出来。



    Q:你认为浏览的终纵目的是甚么?

    A:很好的浏览者像是修行者,观念力、审美力、视野3者相互成长。《知识的边界》里面有1个说法,数据结构化才叫信息,信息逻辑化以后才是知识,把知识网络化以后银行工作服招标
    才是智慧€€€€所以把数据变成智慧这才是大脑需要做的事情。



    Q:你最喜欢的情感类书籍是哪1本?

    A:我会重复看本雅明的随笔《驼背小人》。



    Q:你家里现在有多少本纸质书?

    A:现在家里有1千5百本书,理想情况下删到8百本最经典的。平时的书都是看完立刻送人。





    2017年独立发行

    关注手工艺、本土人文